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5市为何脱颖而出?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争夺战日前终于一锤定音。
7月19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7月20日晚,夏日的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上“六合IN巷”露天集市亮相,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游览购物。中新社发 周东潮摄
已有20余座城市争相竞逐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提法由来已久。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拉开了我国积极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序幕。
2019年,商务部等联合出台的《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指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十四五”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内循环的发力点,具有很强的引领、带动和示范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品牌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刘慧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此背景下,多城踊跃宣布加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逐。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20余座城市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作为发展目标之一。除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外,还包括杭州、武汉、南京、济南、青岛、大连、宁波、厦门等二三线城市。比如今年地方两会期间,GDP十强城市均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等城市也在近期先后出台了专门的政策规划,例如《南京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杭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等。
最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花落北、上、广、津、渝这五座城市。
北、上、广已频频发力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承担的角色有哪些?简单概括有三个特点:国际、消费和中心。
王文涛在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推进会上强调,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聚焦“国际”,广泛聚集全球优质市场主体和优质商品、服务,加快培育本土品牌,努力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
同时要紧扣“消费”,高标准推进商圈建设,引领消费潮流风尚,加强市场监管服务,全力打造消费升级的新高地。
此外,要突出“中心”,不断强化集聚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全球消费者集聚和区域联动发展的中心。
纵观入选的五座城市,与其所在区位密不可分。刘慧表示,从地理位置上看,首批入围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具有区域带动效应,包括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冀片区、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片区、广州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以重庆为核心的西南片区。
记者发现,北上广作为老牌一线城市,近期已在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赛道上频频发力。
5月31日,北京市宣布实施“十大专项行动”,培育建设具有北京特色和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根据北京市商务局最新披露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共有434家首店(含旗舰店)落地北京,已超出去年全年首店入驻数量近250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近期,上海市专门发布实施了《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进一步明确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48亿元,同比增长30.3%,增幅高出全国7.3个百分点。
作为“千年商都”,广州市在今年4月便成立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据了解,今年一季度,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9.57亿元,同比增长31.7%,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1.9%。
跻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就意味着这些城市站在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8字形交叉节点上。对内,是消费回流的有力支撑;对外,则是展示中国消费的关键品牌。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分析,从基础优势上看,开放度高是五座城市的共性,特别是北上广三座城市,代表了国内城市开放的最高水平。
而当前,北京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海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广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均扮演了城市乃至全国对外实现货物与服务开放的“窗口”。
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反超广州居全国第三
除三座一线城市外,重庆、天津此番则更多以黑马的姿态成功入围。
从区位条件看,重庆是唯一一座内陆城市,也是唯一一座中西部城市;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和游客数量来看,重庆在消费方面的发展态势已不容小觑。
据当地统计局数据,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前十强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成都、苏州、南京、武汉和杭州——这些进入消费十强的城市,恰巧也是2020年的GDP十强城市。
但与2019年相比,2020年的排名变化较大:排在前三位的上海、北京、重庆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万亿元,分别是15932.5亿元、13716.4亿元和11787.2亿元——重庆超过广州,排名全国第三。
从消费总量上看,重庆是全国第三个消费总额突破万亿元的城市;从增速上看,2020年重庆消费增速同比增长1.3%,位居十强城市第一名。
另一方面,重庆还是国内最受游客欢迎的城市之一,在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2019年,游客总量近6.6亿人次。
此外,重庆还持续大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2019年8月,国务院批复《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重庆为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牵头建立省际协商合作机制。
记者从重庆市委宣传部获悉,如今重庆外贸年进出口超过6500亿元,年利用外资稳定在100亿美元以上,在渝世界500强企业达296家,与重庆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224个。
此外,重庆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2020年重庆市全年进出口总值6513.4亿元,比2019年增长12.5%,逆势创造新高,高于全国10.6个百分点,总量排名全国第十一、中西部第二。
作为曾经的工业城市,重庆对外经贸“朋友圈”逐渐壮大。
天津:老牌工商业城市
如何奋起直追
然而相比于重庆,天津似乎面临着更多压力和挑战。
比如记者查询天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现,2020年和2019年官方没有给出明确数据,过去两年的表述分别为:“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5.1%”“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上年下降0.3%”。
而2018年,天津市统计局数据给出的数据是,天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533.04亿元,增长1.7%。
中国城市报记者据此推算,2020年天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4683.46亿元,2019年是5516.44亿元。
按照去年全国的排名,天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应排在西安(4948.33亿元)之后,位列全国第15名;合肥则以4513.76亿元位列全国第16名。
另外在能突出消费活力的首店经济方面,据赢商网不完全统计,2020年天津市共有62家首店开业。
这一数据与其余几城相比差距较大——去年,有909家首店登陆上海,北京首店数量为250家,重庆首店数量为150家,广州首店数为112家。
此外,天津作为近代国内最早的通商口岸和北方重要工商业城市,蕴含丰富的商贸基因。因外资进入早,外商和租界较多,“五大道”上充满欧式风情的小洋楼,更是见证了这座城市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
但最近几年,这种“国际范儿”在吸引境外旅客消费方面增长放缓。据携程与万事达卡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跨境旅行消费报告》显示,2019年入境游旅客前十大消费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苏州、杭州、南京、成都、东莞。在这份报告中,天津排在第13位。
不过,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都认为,入围国际消费中心对天津来说是一种更大的机遇。特别是天津拥有国际商品贸易港和海空两港国际集散中心,多年来在汽车、冻品、粮油等大宗进口商品方面具备规模优势。
刘慧分析,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的双中心,京津冀又是中国的“首都经济圈”,且北京的四个定位没有经济中心。另外,北京与天津有距离优势,交通便利,容易形成联动。
官方层面也在加速行动。天津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培育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列入天津“十四五”规划纲要之中。天津将抢抓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政策叠加效应,紧紧围绕提升国际知名度、商业活跃度、消费繁荣度、到达便利度和政策引领度,全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国际消费品牌集散地、国际时尚潮流引领地和国际交通枢纽地。
7月21日,天津市统计局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褚丽萍则释放了一组更令人振奋的数据:今年以来,天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上半年为17.2%。
版面欣赏
■出品:中国城市报
■作者:张阿嫱
■编辑:杜汶昊